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面積僅十三點四平方公里、住戶三百多家,村民僅一千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培田村保存著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處書院、一條千米古街、兩座跨街牌坊、四處庵廟道觀。全村建筑的博大、保護的完好、珍藏品之多、文化底蘊之深,為外界所嘆服。

培田的祖先給這個面積僅十三點四平方公里、住戶三百多家,村民僅一千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培田村保存著三十幢大宅、二十一座祠堂、六處書院、一條千米古街、兩座跨街牌坊、四處庵廟道觀。全村建筑的博大、保護的完好、珍藏品之多、文化底蘊之深,為外界所嘆服。
培田古民居的美 一下車,只見石獅聳立,石門與高墻將深宅大院緊緊地環擁著,是典型的明清客家鄉土建筑。沿著鵝卵石鋪就的鄉間小道,朝陽中只見在家門口小溝里漂洗衣服的婦女,悠閑的老人和笑臉迎人的孩子,游人們走進一座座氣勢不凡的深宅大院,去探視它們的“美”。
培田村距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著名的冠豸山、筆架山、
武夷山余脈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被三龍懷抱,村外的五個山頭,則又像是五虎雄據,風景宜人。在明、清時期,培田村處于長汀、連城兩縣官道的驛站上,是汀州、
龍巖等地竹、木、土紙及鹽、油等日用百貨的水陸中轉站。
培田古民居大夫第 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等為代表,占地都在六千九百平方米以上。「大夫第」又稱「繼述堂」,建于一八二九年,歷時十一年才建成。因主人吳昌同榮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廳高堂闊,宴請一百二十桌客人可不出戶。其設計構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采風、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梁花、枋花雕工精美,幅幅藏有典故,并以「墻倒屋不塌」特點被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
培田古民居衍慶堂 衍慶堂為明代建筑,建筑結構與「大夫第」大體相同,但門外荷塘曲徑,門前石獅威鎮。一對門當戶對,喻示著客居異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對宗族延綿的展望和追求。
培田古民居官廳 官廳高墻聳立,四周封閉,墻內特開寬約三尺水圳,專供婦女洗滌。「官廳」布局獨特,設計精巧。中廳梁柱間、桎枋間的雕花,全為雙面對稱鏤空雕,其工藝令人嘆為觀止。后廳為宗族議事廳,左右花廳則專供主人休閑會友。樓下廳為學館,樓上廳為藏書閣,曾藏有萬余冊古籍。在中央紅軍北上前的溫訪、松毛嶺戰役期間,「官廳」一度成為紅軍的指揮部,朱德、彭德懷、譚震林等在這里出席過重要軍事會議。
千米古街上,分布在內側的大多是祖祠。祖祠建筑十分重視門廬構造,斗拱雕刻,木漆繪畫都極為富麗堂皇,其工筆彩繪「三娘教子」、「狀元游街」圖,線條明晰,人物栩栩如生。
書院群落是培田古建筑體系的組成部分。據介紹,明朝成化年間,在培田這個小村落,七世祖吳祖寬伐木割草,創辦「石頭丘草堂」,學校雖小,卻培養了不少人才,其中秀才一百九十一位,十九人入仕,官到五品五人,最高達三品,如
山東青州營守備吳撥禎、臺灣曲莊營守府吳孝林等都曾在此深造,后成為著名的「南山書院」。光緒三十二年,書院改辦為「培田兩等小學堂」,更是人才輩出,其中有畢業于
東京明治政法大學,曾參加興中會等民主革命活動的吳愛群,在巴黎求學期間與周恩來同窗的吳建新等。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