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下游水道縱橫,在皖南到皖中有條重要的支流叫做水陽江。在公路運輸相當不發達但物資流動相當繁榮的明清時期,這條水路是其流域內的特產進入長江的重要通道,然后轉往江浙或者接駁運河運往北方。
水東老街古代先民選擇聚居地的時候,為了農業和運輸的需要,多在水系密集之處,或者說臨水的區域更容易發展起來,比如水陽江三個源頭匯集處成了寧國縣,然后流向西北并在百里后折向正北,這個巨大的拐彎之處就是宣紙的故鄉宣州。寧國和宣州的中間,水陽江東岸的一個初建于隋唐的普通村落變成了一個重要的集鎮碼頭,它有個樸實的名字叫做“水東”。
寧東禪寺如今,歷史的印痕還留在水東的明清老街上,雖然有些模糊。老街兩旁的店鋪還能依稀辨得舊時候的招牌,但大多早已人去樓空,少數住人的老屋也早已不再從事以往的營生。如同諸多曾經繁榮一時的中國水埠商鎮,如今除了少數巨資打造而完全商業化的以外,多已成為昨日黃花,水東的老街甚至被當地人遺忘。
天主教堂新的鎮中心已經轉移到公路穿過的地方,當地和外來的資金已經開始注入,但主要用于寧東禪寺和天主教堂的修復,老街和古民居還幾乎保持原貌。希望商業化的大潮不會過早地把水東變得世俗,希望那里的人們一直如同今天隨時為游人引路、讓茶。
水東在明清時期一直是重要的水埠碼頭,還是清末天主教在皖南傳播的基地。同治六年,法國傳教士金式玉(Joseph Seekinger)來到天主教皖南前勢力中心的婺源縣東門鎮,試圖恢復當地的教堂、教會和傳教活動,但這里因太平天國戰火遭到嚴重破壞。金式玉因而轉往寧國的水東鎮,把水東作為皖南的傳教中心。
這位就是金式玉同治十二年,金式玉在水東鎮建起寧國府天主教總鐸特區,建造了相當規模的教堂。這位金式玉傳教士自一八六一年來華,把畢生時間獻給了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事業,直到一八九零年在中國去世。如今,在新修復的水東教堂后面,有一尊身著清朝官服的洋人坐像,看介紹就是這位金式玉。那些有理想并付諸畢生努力的人,都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文章來源于網絡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